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秋季的天气会由夏季的闷热、潮湿逐渐转变为凉爽,天高风急,地气清肃。 阳气逐渐降入地下,地上开始转凉,叶黄而落,大地呈现收藏的状态。 相对的人体阳气也渐入体内,养生上应该顺应秋气,重在养护人体收敛的功能。 那么,秋季到底如何养生,应对秋燥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防秋燥,从五点下手1皮肤干燥要保湿皮肤在干燥环境下易瘙痒甚至皲裂,这时首要的是补水,每天多喝水。手提包里建议带上一瓶保湿喷雾,时常喷一喷皮肤,保持湿润。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水分丢失。 2调畅情志防抑郁进入秋天,人们目睹凄风冷雨、花草枯萎、秋叶飘零的景象,心中常会涌起悲秋、凄凉之感。悲秋会损伤肺气,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损害,因此,注重精神调摄至关重要。 大家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同时,多晒太阳,避免或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3滋阴润肺调饮食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 此外,鸭肉、海参等为润燥佳品,鸡肉、猪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羊肉等温热食物,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 4劳逸适度解秋乏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消耗的保护性反应,此时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 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另外,尽可能保证夜间睡眠充足,并坚持午睡,做到劳逸结合。 5秋冻也要避风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适度的“秋冻”,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但如果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已经明显下降,仍穿着薄衣单裤,就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按摩这两个穴位祛秋燥1按揉迎香穴法夏秋交替之时,天气多变,易受凉感冒或诱发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疾病,应注意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如果出现闻不到味道、鼻塞等,可以按揉鼻翼两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就是迎香穴以疏通鼻周经络。 方法: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连做8次左右即可。 2压揉承浆穴法秋季干燥易出现口干口渴、咽干等不适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可适当压揉在下唇凹陷处承浆穴,口腔内会涌出津液。 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不仅预防秋燥,还延缓衰老使面色红润。 用好蜂蜜帮你解秋燥秋天经常吃点蜂蜜,既有润肺、养肺作用,又能减少秋燥对身体的伤害。下面介绍几种蜂蜜药食同用的防治秋燥方,不妨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症选用: 1蜂蜜萝卜汁白萝卜克,洗净,去皮切碎,用洁净纱布包好榨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调匀吞服,每天3次,连服3~5天。对大便干结,尤其是便秘者有很好疗效。 2银花蜂蜜饮金银花30克,用水两碗煎成一碗,去渣取汁,冲入蜂蜜20克,分早晚两次服。可治流感、咽炎及便秘等。 温馨提示:蜂蜜每天食用量以20~30克为宜,一般不要超过50克。蜂蜜不宜冲豆浆饮用,因为豆浆味甘、咸,性寒,清热,与蜂蜜同食易导致腹泻;同时,豆浆蛋白质含量高,而蜂蜜含一定量有机酸,两者冲兑时,蛋白质与有机酸结合会产生变性沉淀,于是造成不能被人体吸收而使营养价值降低。 蜂蜜也不宜与韭菜、洋葱、鲫鱼等同吃,否则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特别是肠弱腹泻、糖尿病患者则应忌食,以免加重症状或影响病情。 防秋燥食疗药膳方1百合四宝粥取百合、甜杏仁(水泡去外皮)、白木耳(清水泡发)、枸杞子各10克,与粳米适量共煮粥,粥稠熟时加糖适量,食粥。此粥补益肺肾、止咳化痰,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肠燥便秘、头晕目眩等肺肾两虚者功效较好。 2三仁橘皮饮取甜杏仁、松子仁各10克,柏子仁6克,蜜炙橘皮10克,加水适量,水沸后煎15分钟,再加白糖或冰糖适量共食。此方有润肺滋燥、滑肠通便之良效,对年老体弱、大便燥结或兼有慢性燥咳者服食效佳。 3黑白双耳汤取干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以冷水泡发后,清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并加冰糖20克,炖至木耳酥烂,吃木耳喝汤。此汤有滋阴润肺、降脂通便的功效。 四个小方子润肺1百合洋参银耳羹:养阴补气取百合30克、西洋参片3~5克、天冬10克、银耳20克。先将百合、银耳洗净以温水浸泡30分钟,加适量清水,慢熬至银耳烂熟时,加西洋参片、天冬再煮10分钟,放白糖,用莲藕粉勾芡即成。分2~3次吃完,每日一剂,连吃7~10天。 方中,百合味甘性寒,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能够增强呼吸道排泄功能,增加肺灌流量和抗组织胺,从而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寒,能补气养阴、宁神益智、清火生津。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天冬味甘,性寒,能生津润肺、清心除烦,可治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银耳养阴润肺止咳,为药食兼用补虚佳品。藕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生津安神之功效。 该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对久咳痰少、痰中带血、舌燥咽干、手足心热、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感冒、痰涎过多及水肿病人不宜食用。 2白果荸荠汤:润肺止咳准备白果8克、银耳15克、荸荠8个、冰糖适量。将白果去壳,银耳泡发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煮。待银耳、白果烂熟时加荸荠、冰糖,再煮3分钟即可食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5~7天。 方中,白果又名银杏,味甘苦,性平,归肺经,具有温肺益气、定喘止咳的功效,寒咳、热咳均可服用。 《本草纲目》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咳喘,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银耳味甘,性平,归肺、脾经,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虚损,主治肺阴虚咽干、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荸荠又名马蹄,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化痰、生津润燥、通淋利尿。发现荸荠中含有一种“荸荠英”的成分,有抑菌、降低血压、防治癌症的作用。冰糖有润肺、养肺的功能。诸药合用,有温肺益气、清热化痰、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肺心病、肺结核病人及癌症患者康复期食用。另外,阴虚发热、阴虚火旺、干咳少痰者,也可选用本方治疗。 3芦根麦冬饮:清热生津取鲜芦根30克(或干品15克)、麦冬15克,切碎,加水煎服,每日3次。也可直接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后代茶饮。 方中,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善治各类热盛伤阴、咽喉干痛、肺热咳嗽、热淋涩痛之症,对口腔炎、牙周炎有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芦根含有薏苡素、蛋白质、天门冬酰胺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脂肪代谢、保护肝肾的作用。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治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咽喉不利及心烦失眠,并能护养胃阴,生津润肠。两者合用,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方适用于秋季燥热上火所致的口干舌燥、心烦不眠、尿黄便秘、胃热呕吐、咽喉干痛、牙龈出血等症。糖尿病咽干烦渴,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干咳无痰时,选服本方也有一定效果。虚寒腹泻及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4太子参百合煲肉:润肺养胃太子参60克、百合30克、罗汉果半个、瘦猪肉克。上药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约2小时,肉熟烂后适量加盐,喝汤吃肉。 方中,太子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健脾养胃、润肺补气生津的功效。《本草再新》记载,太子参“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能刺激淋巴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还可以用于心力衰竭、老年性贫血、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治疗。 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罗汉果味甘酸,性凉,有清热凉血、润肺止咳及润肠通便的功效,在治疗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便秘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素有“神仙果”的美誉。猪肉补脾气、益肠胃、润肌肤。诸药合用,可益气生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慢性咽喉炎、贫血、失眠、干眼症、便秘等患者服用本方,可收获一定效果。对气虚肺燥引起的咳喘气短、口干渴饮等症也有一定疗效。要注意的是,感冒、痰多或体质偏寒者不宜服用。 《黄帝内经》:一切疾病,源于四个字《黄帝内经》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生,就是要赶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积极地进行预防。如果平时不注意养生和保健,等到疾病发生再去医治,就为时已晚。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预防重于治疗,养生重于吃药。顺应天时,以古法养生,必定可以可远离疾病,益寿延年。01 食《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美食当前,很少有人能保持自制力。然而暴饮暴食,会给肠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除了暴饮暴食外,饮食不当也是疾病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帝内经》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薄为痔”。吃得太肥腻,足底容易生疮;饱食过当,不仅损伤筋脉,还会使肠壁超薄,形成痔疮。《黄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三餐均衡搭配,荤素要吃、杂粮也要吃。当然,也要注意节制,切莫大鱼大肉、高盐高油。02居《黄帝内经》云:“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其病挛痹。”意思是,居住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住在北方的人,五脏受到寒气侵袭。随着年纪渐长,体内阳气不足以抵御寒气,便会形成以脾胃虚寒为代表的脘腹胀满、以肾阳虚为代表的水肿病。住在南方的人,常年湿热伤其筋骨,症状则表现为筋脉痉挛,肢体麻木疼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湿。与此同时,各地居民也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的生活习惯:如南方人嗜酸辣,因辣能除湿、酸能解郁,从而起到温养筋骨的作用;东北人穿貂皮、睡火炕,从根本上拔出寒气,强健身体。关键就在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来调节身体,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03 气《黄帝内经》认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的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脏器健康。这五种情绪,被称为“思想之患”。这种患,开始是无形的存在,逐渐在体内郁结成气。气郁时间长了,身体就开始有结了,成了能摸到的有形物质,开始可能是个良性的肿瘤,而后发展成恶性的癌症。这个过程,就是《黄帝内经》里讲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度,可以导致人体气机的失调。深谙养生之道的人,讲究应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机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04 劳《黄帝内经》里讲:“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劳”是什么?”劳”就是指工作得过头、过度了,身体筋疲力尽的状态。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过劳于肾,伤骨;久行,则过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因此,古人讲究:“形劳而不倦”。让身体保持一种适当劳累,却不至于疲倦的状态。无论劳动还是运动,都应适当。一旦过度,不仅伤筋动骨,也会损伤精气,百害而无一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wiw.com/kjsczz/153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