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山位于成都市西北面,都江堰西面,是八百里青城山的主峰,其海拔米。提起赵公山,许多人还不知道这座山的来历。它原名大面山,这座大山背靠阿坝高原雪山,前拥天府平原,左连熊耳岭,右靠岷江,幅员面积50平方公里。赵公山既是中华正财神赵公明的得道升仙之处,又是传说中的西蜀三大鬼国之一烁罗鬼国部落所在地,它还与李唐皇家道观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唐玄宗妹妹玉贞公主的清修洞府上皇观就位于此。 赵公山称谓甚多,最早的《山海经》称为渎山,《华阳志》称它为"成都山",天国山,后来称为压月山,大面山,也有“西山”的说法,自从财神爷赵公明在此得道飞升之后,就叫赵公山了。赵公山里不但故事多,还有数不尽的各种中草药材,书院山长云山老师深居赵公山多年,常行走探秘于此山中,与此山结缘甚深。近期《云山周刊》陆续将云山老师所整理撰写的儿童中医药科普系列文章《赵公山草药志》陆续发表于此,以飨书院广大读者。 豆瓣菜 夏天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心血来潮,看到书院平台上的地里长了很多像鹅儿草的植物,枝叶鲜嫩,心中想着弄来做了汤,于是用“行色”软件扫了一下,方知是豆瓣菜,可食用。放手采回来,拆洗干净后做了一盆,自个儿吃了个精光。这豆瓣菜和其他很多野菜一样比较普遍,也极容易成长,口感清爽,没其他异味。 豆瓣菜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又名西洋菜、东洋草。其为药食两用的本草植物,具有化痰止咳、利尿通便、润肺利咽、提高智力、清心润肺、预防癌症、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据说在广东广西一带专门种来食用,尤其港澳地区更甚。一向讲究生活质量的港澳人都如此钟情西洋菜,足见其保健价值之高。港澳冬春时令气候寒冷干燥,人体上呼吸道粘膜防御机能相对减弱,易受细菌、病毒侵袭,出现咽干、喉痛、声嘶、咳嗽痰稠、便秘等症状,此时恰有良好润肺止咳功能的西洋菜应市,食之可助人安度年终岁首,因此被誉为“天然的清燥救肺汤”。 马兰 马兰,又是一种曾经被我们看不上眼的杂草,今天无意间发现,它还是一道比较特别的乡间野菜。 书院的平台上种了很多草莓,里面长了不少这种本草,其根繁殖很快,就像鱼腥草一样,但没有鱼腥草那种香味,看起来总是很讨人嫌,因此都是把它拔掉。但总也拔不完,每到5月份以后开始开花,花倒是不错,算是有些观赏性,尤其成片开放的时候更甚。但并不知道它既是一味本草药物,也是一道野菜美食。 为了弄清楚这个马兰的情况,查询了相关资料得知,马兰又叫紫菊、泥鳅菜或蓑衣莲等,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常生长在林缘、草丛、溪岸、路旁。 马兰全草可药用,味辛微苦,性凉。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吐血、创伤出血、疟疾、胃病,肾炎、肠炎、眼疾、黄疸、水肿、咽痛、痔疮、蛇咬伤等症。其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可凉拌、清炒或煮汤,俗称“马兰头”。看来明年开始我们要重构书院厨房里的蔬菜搭配了,还真是人一有梦想,眼界就大开啊。 吊石苣苔 这个吊石苣苔,是我今天在隔壁邻居家旁边的一块大石上发现的新品种,之前并不知道这种介于灌木与本草的植物,查过资料后方才得知它的大名。这种植物,它的名称还有很多,在不同的分布地区又有很多不同。比较常见的名称比如像石吊兰、黑乌骨、千锤打、白棒头、接骨生等等。 吊石苣苔其味甘、苦,性凉。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消积止痛、活血调经功效,主治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疳积、崩带、跌打损作、烫伤、劳伤等,由于它对骨伤病有很好的功效,因此它有一个名称就叫做接骨生。 在古代的底层人民因为劳动力比较低下,感冒咳嗽之类的疾病也会成为主要的疑难杂症,这时候有人发现千锤打具有清热止咳的功效,所以农户人家经常会收集一些,然后碾碎放入药物中,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服用药物之后,病情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这种本草药物其实很受普通老百姓待见。 所以在农村生活,你要不懂得几样本草药物,都不好意思说你生活在农村,其实这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一些常识。我们今天的孩子,其实更有必要懂得一些本草药物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多一些主动,提高自我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牛膝菊 牛膝菊也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一年生本草植物,又名辣子草、向阳花或铜锤草等,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一般林下、河谷、荒野、田间等区域均可见到。牛膝菊嫩茎叶可食用,有特殊香味,风味独特,可炒食、作汤、作火锅用料。 牛膝菊全草可入药,有止血、消炎之功效,对外伤出血、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黄胆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它还可清肝明目,用于夜盲症、视力模糊及其他眼疾等。尤其之所以称之为牛膝菊,其对滋补肝肾、壮腰膝具有很好的疗效,对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同时也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湿见长的表现。女性使用牛膝菊,能活血去淤,对产后瘀痛、跌扑伤痛等症有治疗功效,同时对吐血、牙龈肿痛、头痛也有效。 不过牛膝菊繁殖力强,极易泛滥成灾,它于医是一剂良药,于农却是一种老百姓非常讨厌的杂草。可谓是“医者视之如宝,农者见之生厌”。 作者简介 宋俞澄,号云山道人,云山乡村书院发起人,书院山长,一直致力于传统国学文化的学习与推广,竭力倡导“家庭共修,共同成长”,推动国学文化与家庭教育的促进转化,深耕幼儿蒙童国学经典教育和品行养正,坚持每天自我成长与修行,从自身做起。以夫子“六艺”教育为基础,将国学文化与乡村文化、户外运动体验相结合,发愿做有益于书院家庭孩子正向成长和传统国学文化传承的事情,以利国家未来,积万世之福。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后台删除。 往期回看: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中草药志(13)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中草药志(12)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中草药志(10)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中草药志(09)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中草药志(08)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7)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6)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5)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4)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3)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2) 云山周刊丨云山儿童中草药科普系列——赵公山草药志(01) “人生成长的修行道场” 感恩您的点赞,它将成为我们努力的坐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wiw.com/kjsczl/162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