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

1、传导之官:肺

岐伯说,皇帝就是心脏,君主之官就是心脏。那肺是“传导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那肺藏魄。怕见到阳光,躲在衣柜里面,看到人很惧怕,就是魄已失。有这个魄在肺上,才知道治节,才知道进退,才知道客气、态度。肺是气之本。中医很喜欢用气、血这两个字。真正气的定义,就是热气、蒸气。好像吐气吐出来,吐到玻璃上面,看到那个热气。气可以表现在很多地方,像头发出油,就是有气才会出油。快死掉的人,头发都蓬起来。头发出油也是气的表现。肺主皮毛,也就是皮肤毛孔是肺在管。所以中医治皮肤病,在肺上面治疗。这个人皮肤好不好,也可以看肺好不好。西医跟中医不一样,西医只看到两个鼻孔,而中医是肺开窍在鼻。所谓开窍在鼻,鼻在呼吸,毛孔也在呼吸,通通是肺在管。脸上的眉毛也是肺脏在管,所以眉毛跟头发、胡子不一样。把眉毛剃掉,不容易长,但头发很好长。肺管治节,治节之官,所以到了年纪大了,眉毛开始长,所以长眉等于长寿。

眉毛掉了,就是魄不守,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忧虑。肺主忧,忧太过,就伤到肺。中医说,喜能胜忧,在五行时,木火土金水,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情志上的问题,中医讲得很细。这个是相生的,可以有一点点怒、一点点喜、一点点思、一点点忧、一点点恐。但不能过怒、过喜、过思、过忧、过恐。太过就会伤到,一但伤到了,就要用情志去化解。化解就是用相克,忧能伤肺,所以用喜能胜忧。让病人很开心,咳嗽就慢慢好了。肺在五音,主的是商声。肺是金,在五行里面呢肺属金。因为肺是阴经,所以是阴金。肺在干支里面是辛寅。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水。

2、阴经之井荣俞经合

肺经有十一个穴道,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只要是阴经,从手肘以下、膝盖以下,是从井穴开始,就属木(井)火(荣)土(俞)金(经)水(合),这是相对的。肺经是多气少血,流注的时间是寅时,就是早上的三点到五点。肺气是从左向右走。病人来找你,每天四点半起来咳嗽。就是在肺脏的中间偏右出问题。所以中医不须要X光,用听的就知道了。肺的下方是肝脏,肝脏这是一点到三点。一点到五点都没有问题,代表这个区域没有问题。不要相信仪器,一定要相信自己。人纪是人身上的纪律,有人类以来从没有改变过。所以说所有老百姓大家都知道内观,人人可以当自己的医师。肝癌的病人,问他晚上能不能睡?病人说:“两年多来都是一点到三点不能睡”,两年多以后西医才查到肝癌。所以说,手太阴肺经时候,时间是三点到五点,如果说半夜醒来,就代表已经产生了病变,这是气血流注的部位。那脉呢?居右侧,手上有大筋,左手的脉上面跟右手脉不太一样。手上都有个高骨,肺经有肺经的穴道。什么叫肺主皮毛,如果摸到脉,在秋天的季节,你摸它的脉气,这脉气会在皮毛上面,这样是正常的。脉气怎么摸呢?不能乱摸,当指头摸到脉的时候,这是病人的皮肤,摸的时候正好轻轻摸上去,像刀子正好到皮上面,人可以感觉到刀子,但是不会把皮割破。轻轻的你就可以摸到脉,这种脉叫浮脉。正常的肺脉是浮脉,轻轻就能摸到脉就是正脉。过食瓜果,会造成轻微的下利,静息二日。瓜果吃不是不好,吃得多会伤到肺,以薤白粥加羊肾空心补之。加羊肾来炖,没有羊肾时用猪腰来代,比独参汤还补!

3、肺法象天幕

秋当温足凉头。正常人要头面身体冷,手脚是热的,这是正常。《黄帝内经》有讲,肺脏法象天。整个天幕像肺脏,皮肤像天幕把人体所有的器官包起来。不管身体里面是大便、病毒、宿便,好的壤的全包在里面。肺主皮毛,天是冷的,所以皮肤、毛孔、头上通通是冷的,这是正常的,但手脚要是热的。

4、中府穴至经渠

肺经第一个穴道叫中府,歌诀:“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肩膀肌肉跟锁骨下方的凹洞,就是云门穴。先找到云门,云门穴下一寸半,隔一个肋骨,就是中府穴。第一个是中府。平常下针,中府如果直刺,容易扎到肺。云门是肺的募穴,这两个穴道靠肺很近,扁鹊针灸手法是一针透两穴。由中府透下去,所以针是倒着往上刺,不是直刺,从中府刺到云门,不要刺到肋骨,所以不会碰到肺,而且扎得到穴道。所以一针透两穴,一般这个穴是治疗久咳、气喘。以后会介绍到俞募治疗,肺的募穴是云门穴。下针的方式,是顺着经走,在补泻的手法里面呢。顺为补,逆为泻。那何时用补,何时用泻。有这两句话,“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顺着经气走,中府,云门,顺气扎针,叫补,如果逆气扎就是泻。《针灸大成》说,肺之募、手足太阴二脉之会。那针灸书上讲的瘿瘤,包含甲状腺肿瘤、淋巴腺肿瘤、腋下的肿瘤。千万不要只局限在甲状腺肿瘤。中府云门,这两个穴道,平时下针,一律是两个穴道一起用,穴性差不多。再来是天府穴,这个穴道专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采对称治疗。扎的穴道很正确,差不多五分钟就完全停掉了。两个鼻孔流就两边扎。侠白在天府下一寸。扎天府就不用扎侠白。但我们有一种针法叫随寸针。比如说天府下去血没有止,再针侠白,因为差一寸像加强效果,变成两倍效果,增强它的效果。这两个主治都是流鼻血,不管是一般的流鼻血,还是鼻咽癌。不管里面的病,只要是流鼻血都可以下。十四岁小孩子,流鼻血是正常,可下可不下,大人流鼻血或外伤在天府治疗。再下面的穴道,手肘上面有大筋,大筋的外侧,手弯曲的就是尺泽穴。按井荣俞经合,这是肺经的合穴,因为它是阴经嘛。下面一句话,肺实泻之。肺家的实症,在这个穴道上治。直刺就没有所谓的补泻。最简单泻的手法,肺的经气是向下,病人躺平,逆向下就是泻,同向下就是补,顺为补逆为泻。把手法加进来,我们针进去就已经是逆了,引到气病人会酸麻胀,再往下推一点,就是泻上加泻,那这是老师傅的手法,把两种手法合在一起用。那肺家的实症,不单单是新咳,有的人咳嗽来找你,问咳多久啦,一个星期。仍属新病,刚开始的初病就是实症。久病呢?隔了好几个月了,为虚,就不能扎尺泽。因为尺泽是合穴,属性是水。所以,木、火、土、金、水,木生火,木是妈妈,火是儿子,但火跟土放在一起,火是妈妈,土是儿子,土跟金放在一起,土就是妈妈,金就是儿子,但金碰到水的时候,金是妈妈,金生水嘛,水是儿子。所以尺泽穴,又称肺经子穴。这个肺经除了内科病以外,还包括神经痛。比如,病人手痛来找你,痛在肺经,痛多久啦,五天,是实症,就结束了。经络上的痛是新病的话,一样是实症,症状判断的准,才会选择穴道。久病,一个星期以后,就是虚症,用母穴。这个孔最,从尺泽下三寸,压下去在两个肌肉中间,就是孔最。孔最穴是肺经的郄穴。郄穴一般是发炎的时候用的。孔最在两个肌肉中间,可针可灸。一般在身体凹下去的地方(尺泽),因为多汗,针比灸好。因为灸怕造成有伤疤,这个地方又多汗,怕会发炎。而孔最针灸都可以。所以炎症时,肺经郄穴都可以用。孔最有一个特别的治症,专治痔疮。像孔最是三寸,有时在二寸半找到压痛点,有时是在三寸半找到压痛点,然后再在痛点下针,这才是“阿是”。不要死板板的都下在三寸,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差,很简单嘛,有时痔疮长在里面一点(或)外面一点,又不是每个病人的痔疮都长在同一个位置。这才是阿是穴的精神。所以在痛的地方下针。平常咳嗽带血,咳血表示有炎症,很热嘛,舌苔都黄的,口渴,这些都可以用孔最穴。再来是列缺,列缺找法是把手叉起来,这两个指头,食指尖到处是穴。当然不能用你的手,手掌大小不一样。所以列缺穴,还有一个找法。首先有个高骨在这,你摸,这有个高骨出来,高骨之下,叫经渠。经渠后五分叫列缺,经渠前靠近手横纹的地方,叫太渊。

5、太渊穴—手太阴肺经母穴

太渊呢又名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列缺经渠太渊,这三个穴道是并列的。这是手上脉动的地方,秋天的时候一摸,是脉浮的。秋天得秋脉,是正常。在找列缺的时候,它是在高骨的下方。摸上去有个脉。这里有个特别的名称,寸关尺。上面叫寸,中间叫关,下面叫尺。摸脉的时候,右边的寸是肺脉。实际上这三个部位是寸关尺。在针列缺经渠时,用指甲拨开动脉,下针到穴道后,会变点头针,针下的很好,针会点头,这不难。知道脉在这个地方,若你不用指甲去切,那脉在那里、要怎么下列缺?不能直接扎在脉上,要用指甲去拨。你用指甲拨也不要太大力,不然病人会痛。指甲不可以太尖或太细,这不是压痛点,会痛是因你指甲太利,这会误导诊断。太渊下针角度是斜下进针,用一寸针。列缺主任脉,任脉有问题下列缺。喉咙痛时针列缺。喉咙到阴部都可以在列缺上治。第四行,素问说“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则便遗数,补之”。这个实热症泻之,如果是虚症,会小便频尿,补它。在列缺上补泻的时候,顺为补,逆为泻,这是手法。虚症跟实症,虚症小便多,实症会手掌过热。《素问》说,直行的是经,旁出者谓之络。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经和经之间有络,这个络从手太阴肺经络穴络到手阳明大肠经。

6、反关脉与经渠穴

人会有寸关尺的脉不见,从列缺到阳溪见者,这是反关脉。从食指按到列缺,一摸,怎么脉没有了。这个脉很大,太渊脉没了,经脉气不够,络脉气很强,这叫反关脉。有反关脉,非富即贵,这是象。再来是经渠穴,在高骨之下,是经穴,经渠属性是金,手太阴肺经就是阴金,碰到一个穴道刚刚好也是金,就是本穴。在本穴上可补也可泻。尺泽,必须要实症才下,虚症不下。假设补泻没做好,针下在尺泽,也是泻,因为穴性就是泻。而本穴补泻都可以做。书上说“寸口动脉陷中,肺脉所行,禁灸”。脉上面是不灸的,灸的话会伤到血脉。再来是太渊,太渊穴呢,《难经》说“脉会太渊”,寸口脉会太渊,太渊是俞穴。太渊属土。阴阳五行来说是土生金。既然是土生金,土是妈妈嘛,手太阴肺经的母穴就是太渊,手太阴肺经的子穴就是尺泽,本穴就是经渠。

每个经络都有子穴母穴,阴经就是木火土金水,阳经就是金水木火土。

太渊脉病治此。脉怎么会有病呢?这个脉跳跳停停,西医叫心律不整,可以在太渊治疗。你摸到脉后,先用指甲切一下,把脉切开,针再下进去。这个穴道刚好在筋和血脉的中间,不要扎到筋上面,扎到筋会很痛。太渊是母穴,既然是母穴,所以肺虚,肺家的虚症在这治,久咳为虚,咳好几个月了,为虚症,在太渊下针。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是一路从身上往四肢走,因为穴道是按气血流注的方向来的,所以太渊要补的话是对着大拇指方向为补。因为气是这样下来的,对着身体方向是泻。如果没有对到方向,平补平泻也可以,因为穴性是母穴,只要针扎到就是补。肺经里面很多到处都有咳嗽的治症,只要是久咳就是虚症,久咳为虚,都在太渊下针。

7、鱼际穴与少商穴

再来是鱼际穴,为什么叫做鱼际。看这个手,像个鱼肚子,骨头和肌肉中间,下针向这方向下去,下在骨头和肌肉的缝中。鱼际呢,是荣穴,属火。在鱼际上面,我们看卷八第七页,鱼际第三行,治乳痈。中医讲乳痈就是乳癌。最后这个穴道,是井穴,就是少商穴。指甲旁边就是穴道。少商穴平常是点刺放血,放血用的。少商也有下针,十三鬼穴,第一个是人中,第二个是少商。

井穴一定在指头旁边,所以井荣俞经合,从指头到手肘。那少商就是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主要的治症是治扁桃腺发炎。小孩子扁桃腺发炎的时候,一在少商放血,一下就好很多。小孩子发烧在少商放血。在大椎放血,少商也放血,这可以退烧。扁桃腺一放血后,旧的血、脏的血会出来,新的血会进去。它的行为就好像比说这条河有很多垃圾,你清的方法若是用杀虫剂,环境没有改变,怎么会好呢?所以用抗生素是不会好的,因为环境没有改变。

五、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遇到阳经的时候,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变成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五腧穴的阴阳五行的性改变了,叫做金水木火土。《内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云白肠”。肺在上方,肺是三点到五点。大肠经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在卯时的时候,气血流注到这边。平时练功夫,养生的时候,大肠是属于腑,是属于阳,所以在揉丹田的时候,是顺时钟的方向揉,顺着大肠的方向推,可帮助排便。

1、商阳穴

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大肠经是金,跟那个井穴的属性相同,都是金。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是阴金,一个是阳金。肺脏是里,大肠是表,这两个互为表里。为什么会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呢?我们人吸气的时候,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在管。所以有病人气喘时,问病人你是呼气困难还是吸气困难?如果是吐气困难,病在肺。吸气困难”,肺没有问题,病在肾。找西医时,它才不管你是吸气吐气,全部是类固醇。为什么说吸是肾脏在管,因为肾脏好的时候,这是小肠的位置,吸气时横膈膜下降,气的力量透达到下面。所以正常人吸气的时候,横膈会下降,一下降,会挤压肝脏,这肝脏一压到,像大气压力,一压的时候,肝脏的血就出来。肝和大肠中间有个血管,肝脏的血从这进入大肠,大肠受到这个血会产生力量,所以会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在二十四小时不断进行。所以呼吸不断的在压他的肝脏,两个金在克木。就像马路上的树要长的好,就要常常修他的枝叶。所以木要长的好要看肺跟大肠的互动,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第二个,大肠是白肠。小肠把食物吸收以后,食物跟水就进入大肠,因为小肠是火,会把大肠里面的水气化,像热气往上升,就形成天上的云。天上的彩云就是肺。所以肺脏的水是来自大肠。大肠来自地上很热,所以成为一个循环。西方医学知道大肠吸收水分,但不知道怎么吸收水分。大肠有那么聪明吗?会自动分开食物跟水分。当然没有那么聪明,这是因为小肠火在下面烧。而热气上升到肺,肺有水气形成津液就不会口渴。商阳也是井穴,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放血在少商和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上面。点刺放血,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

2、二间与三间穴

第二个穴道是大肠经的荣穴,叫二间。由于大肠经这个经络五行是属于金,荣穴是属水,因为大肠经是阳金。所以,二间变成是大肠经的子穴。大肠经的子穴,也就是说治大肠经实症。大肠有实症时,在这泻它。那二间穴怎么找,指头弯起来这个地方,在这横纹头里。可以看到纹头在这边,在纹头上面一点点下针,穴道一定在骨头边,如果直接下在纹头上,因为那里有痛神经,所以会很痛。在指头旁已经很痛了,不能又在痛神经上下针。二间穴怎么下,将病人手弯起来,不能直的下,要弯曲指头,然后一压,一压肉会比较多,比较不痛。这是下针的手法。所谓实症,大肠经的经穴走向是由手走头。例如,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了,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我们手上面有三条阳经,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西医说五十肩,就在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上面治疗,而虚实要看病多久,在该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所以现在知道实症是痛是拒按,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就叫做三间。很有名的三间透劳宫,手掌的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当手不能握拳,针下去,二十分钟,起针,就可以握了,隔天会更好。三间也可以透到后面的穴道,也就是合谷穴。

3、合谷穴

这个合谷穴怎么找呢,把病人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原穴没有井荣俞经合属性。合谷穴就是大肠经的原穴,那所谓的原络治疗,这个“原”就是病经,“络”就是指表经或里经的络穴。

虚实症之诊治

举个例来说,大肠经的实症,那有的时候,刚好痛一个星期,到底是实症还是虚症。把虚实在细分一下。实症呢,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如果说纯虚症,就不痛,只有酸。实症很简单,用子穴去泻它。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因为痛比较多嘛,后补,后面补它。虚中带实,先去补它,再去泻它。纯虚症,用补的手法。所以,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有的时候用一个穴道就好。有酸有痛时。到底要先下子穴还是母穴呢?痛比较多酸比较少时,先泻后补。第二种呢,扎原穴,扎病经。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对面的原穴下针,针原穴就像你跟身体讲话,知道病在大肠上面,这时候扎肺经的络穴,表经跟里经的络穴,肺经的络是列缺。今天下原穴,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病就去掉。这样就是原络治疗了。

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才有。那大肠经的原穴,合谷。“虚实皆拔之”。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这合谷用法非常多。第一个如果灸合谷,要用生姜灸,用在脸上青春痘很多,效果最好。灸了以后脸会很干,就不会再出油,用在油性皮肤上,气很旺,灸合谷。那女人美白呢,灸合谷,皮肤会变很好。牙痛针合谷。大肠的脉是走到上面的牙齿,所以上牙痛在大肠经治,下合谷穴。右边上牙痛。扎左边,因为左病右治嘛。左边牙齿痛,下右边。正好门牙痛,两边都下。牙龈肿胀很大,龈交放血,刺破放血出来。下针也可以,一般是针刺下去,血出来就好了。合谷穴妇人怀孕时不可以下。大肠经是从四肢末梢往身上走,如果顺着气血下针,就是补。同样一个穴道,逆着下针就是泻。孕妇在合谷上可泻不可补(因补了会落胎)。如果是肩抬不起来,痛,针扎到合谷穴引到气后,把它提起来,提到皮肤表层,再逆着大肠经的经下针,这是泻。如果痛没了,还有酸,就再提起来到皮肤表层,再顺着大肠经下针,酸就去掉了。这个穴道,有个合谷脉动,中医在接生小孩的时候,摸产妇的脉,中医是看孕妇肚子在阵痛,如果合谷有脉在跳,一路跳到食指这边,表示要生了。如果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的阵痛。马上可以知道是不是要生了,因为合谷是气脉之所在。这是大肠经走的地方,看食指,用在小儿科,我们叫风关、气关、命关。看小孩子的病的时候,把小孩子的手拿起来一看,这边有一个黑的青筋,风关这边。病在浅,在表,很好治。到了气关的时候,病就比较重。到了命关,小孩子就走人。

4、阳溪穴

阳溪穴很好找,手握起来,这边有个一个凹洞,有两个筋的凹洞,这叫阳溪。阳溪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属火。主“目风赤烂,寒热疟疾,往来寒热”。

5、四关穴

有四个关,合谷是两个关。脚上还有两个穴道,就是太冲穴。太冲就是脚的合谷,在脚大指跟二指中间。那开四关目的是什么?有病人来找你,你问病人“你哪里痛?”,病人回答,“到处都痛”。身体有十二经络,病人不说那个经络痛,要怎么下针呢?这时,就下合谷、太冲、下四关。下完以后,病人就会说,现在我知道了,我的痛在什么地方。然后再看经络取穴道。这是我们的合谷还可以做诊断用,因合谷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愈足。病人久病的时候,合谷肉都没了,凹进去了。中风的人一堆都是这样子,肉都没了,所以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气的兴衰。

6、偏历与温溜穴

偏历穴是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这也是反关脉的地方,大肠经络穴。由于有络穴存在,所以阴阳是互相平衡的。这是正常人,如果是不正常的

人,要想办法让他平衡。偏历穴治症很多,像肩痛啊,如果大肠经遇到实症的时候,可以用偏历穴,像牙齿痛、耳鸣。虚则齿寒,怕冰冷、怕风吹,补之。所以络穴和原穴可以做补泻,一个穴道就可以做补泻。再来就是所谓的温溜穴,温溜穴就是偏历上两寸。诸位看这手肘,肺经一定在骨头的阴侧,而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从偏历穴上两寸就是温溜穴,扎这穴道要从这个角度下去,这里有个骨缝。温溜穴是大肠经的郄穴。因为大肠经的郄穴,所以大肠经的炎症,都可以用它。

7、曲池与手三里穴

先看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都从曲池往回头找。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不能下太靠近手骨,要过来一点,不然会很痛。直针进去。曲池就是大肠经的合穴。而曲池的穴性是土,那大肠经在阴阳五行里属于金,那土生金,而合穴是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什么是大肠经的虚症,我肩膀痛,痛半年了、痛三四个月了,就是虚症。在曲池下针,本身就有补的效果。

捻转针手法

,在这不好用迎随可以做捻转。捻转不要记用心想的,这气血是不是这样上来的,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这样往上来的,我刚才念的穴道就是气血的流向。那你针下去,感到酸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开始做补泻可以用捻转法。既然要补,补是采阳数,泻是采阴数,常用补五下,泻六下。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的地方。迎就是逆着它、迎就是气血这样来,逆着扎就是泻。随就是顺着它。迎随法要用在可以迎随的地方,像二间迎随很痛,那曲池穴迎随也很痛,那就用插提法、捻转法。曲池穴除了是大肠经的母穴以外,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所以皮肤痒,因大肠与肺表里,我可以下曲池,而合谷是气穴,所以上半身的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因为曲池也有消炎的做用,皮肤痒时,针下去约二十分钟后,病就好了。下针的同时痒也就去掉了。止痒的效果非常快,上半身止痒以合谷和曲池最有名。

有个歌诀叫面口合谷收,所谓面口合谷收的意思是,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比如说面部中风的时候,下合谷。常常下面针的时候,会先下合谷,有麻醉作用。在面部透针的时候,因为会比较痛,所以先下合谷,

这样可以少痛一些。先下合谷,下完合谷后再去透。要透这边的时候,记得下对侧。曲池用的机会非常多,可治肩膀痛、皮肤痒等等。曲池穴往下两寸,叫三里。这个三里也叫手三里,另外一个名称叫扭伤穴。有人腰扭伤,扭伤穴针下去,左右捻捻,叫病人慢慢活动,扭伤就开了。比如说,落枕或脖子突然不能动了,赶快针手三里。那自己落枕时:有一种方法。早上起床,发现歪头一边不能动,马上躺回床上去,枕头在这边,人是这样睡的。很多人落枕脖子弯一边,教你一个方法。躺过来(掉头睡),让头自然下垂(在床沿外),手自然下垂,躺平,三分钟、四分钟,慢慢呼吸,让身体慢慢扭回来,让头慢慢扭回来,当场就好。所有受伤,撞车、打球受伤,高处跌下来等,真正受伤的是事后,不是事前,受伤是因你起来太快而受伤。一旦受伤时,要保持那个姿势不要动,让身体去适应那个姿势,再慢慢站起来,就不会受伤。所以要保持不动,三分钟后慢慢起来,受伤就去掉了。受伤是因为气血还没有习惯,所以说受伤是事后。

8、肘髎至巨骨穴

曲池直下连至阳溪穴,往下两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上廉,再往下一寸,就是下廉。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手臂的病。再来进入肘髎,这个曲池穴,在拱手的地方,往后有个大骨,过这个骨头就是肘髎。肘髎也可以下针,打网球受伤,就是这受伤,也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点血。这是肘髎。“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由此可看出,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针刺时可逆其经

气以泻其邪,顺其经气以补其正,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针灸大成》中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这是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将针头的逆顺与提按相结合为“迎随”。再来是五里穴。肘髎穴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这个穴道呢,禁针,因为有大动脉在,所以知道就好了,很少用。再来是臂臑,臂臑从手肘上七寸,也可从肩髃找,从肩髃最好找,我们手臂上有个凹洞,那个凹洞就是肩髃穴。从肩髃穴下两寸,就是臂臑,是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是几个经络会到的地方,主瘰疬、臂痛不得举等等。

中风八大穴

肩髃,这是中风的大穴。我们中风有八大穴,百会,肩髃穴,曲池穴,这都是大穴。手整个弯起来,针下合谷,一路透到后溪,用三寸针,这针从这边透过去,合谷透后溪,不要透出来。病人已经很痛苦了,你还乱透。穿过去透到了后溪。中风筋挛起来的时候,搬它都很硬。针一下去,自然就张开来了,很听话。这是治疗中风。还有脑后方的风府穴,舌强不语,突然不能说话,很痛苦,这都是我们的中风大穴。肩髃穴呢,这是手阳明、阳蹻脉之会。主中风,倒数第三段,风病、半身不遂,不能张弓射箭。肩膀的问题,肩髃穴非常好。所谓近取跟远取,就是病在这边,就在这下针。而远取,这是肩髃,不在这下针。那近取穴,在天应的地方下,我们有必要在左边下针配合右边下针,治疗来说以对侧取穴最好,要看什么病。有的时候要近取,有时要远取。所以要记得肩髃穴是中风的大穴。有一针很有名,叫肩髃透极泉。极泉就是手胳肢窝下方的这个地方。肩髃可以透到极泉这个地方,只有一个角度透过去,这是治疗狐臭的方法。那用什么角度呢,你看这个手臂,手放这边,病人手过来。病人的身体跟肩膀成九十度,手自然下垂,就这个角度,这样肩髃可以透到极泉,专治狐臭,没有补泻,左转右转,巨骨穴很好找,从肩髃上来,这两边骨头有个缝,这就是巨骨穴。那是手阳明阳蹻之会,跟肩髃一样。一般来说禁针,因为下面就是肺,所以知道位置就好了,为什么要知道位置,因为帮助辨证,像知道是大肠经的问题,不是要去下针,而是知道痛在那个经络,其实我们用很少,但还是要知道。巨骨穴,第二行下方,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再来天鼎、扶突,人脖子上有一条大筋,大筋的外侧,就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所以大肠经跟胃经隔着一条大筋。这边有一个动脉,天鼎就是在一个大筋跟肋骨交接的地方。再来是扶突,扶突就是从廉泉一路下来到大筋的外侧,这个穴道很少下,但你要知道这个位置属大肠经。大筋的外侧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有的时候肿瘤在这边,长在外侧就知道病在大肠经上面,在内侧就知道在胃经上面。所以,你们要知道穴道的位置跟经络的走向,不见得一定要下针,但诊断用的到。像扶突穴正好在喉结

这边,在脖子上下针时,用手指头先把筋捉住,然后顺指头推进去,有动脉在这边,要把脉移开来,下五分,要下很浅。这穴道用的不多,除非是很严重的喉咙肿胀,没有声音的,讲话讲不出来。书上说,喉中如水鸡(青蛙)声。

10、禾髎与迎香穴

由鼻子下来到鼻头,那中间是水沟(人中)。鼻孔下方这边,这就叫禾髎穴。禾髎穴,左右各两个。左边这个是从右边过来的。再过来鼻旁开五分,这个穴叫迎香穴。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禾髎穴可治鼻子的问题,如鼻窦炎、鼻子不通。迎香,就是治鼻不闻香臭,就是迎着香嘛!你针下去,香味就闻得到。禾髎要下很浅,下约五分,在透迎香时,对侧合谷先下一针。一个鼻孔不通,同侧透一边就好了,要先扎对侧的合谷穴。这个穴道是治鼻科的病,千万不要透出来,针下去是立竿见影,病人很严重的鼻塞,迎不了香,直接扎迎香穴还是不会好,要透过去到内迎香一下就好。脸上都是下针,不用灸,在这灸会晕倒,都是烟,不能呼吸,要害人也不是这样害的。迎香走完以后,大肠经的经穴结束了。

本文系学习于《倪海厦老师人纪系列针灸课程》中的摘要与记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I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的全部文章仅为普及中医药相关知识,仅供专业中医人士思路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所发的全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多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wiw.com/kjsczz/16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