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五官

(一)望目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目与心、肝、肾的关系密切,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重订通俗伤寒论》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眼的目神、目色、目形和目态的异常改变。

一、“五轮学说”

《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晴,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瞳仁:水轮:肾;黑睛:风轮:肝;白睛:气轮:肺;两眦:血轮:心;眼睑:肉轮:脾。

二、目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概念:

(1)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目有神。

(2)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暴露者,是目无神。

三、目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目赤肿痛,实热证;白睛色红,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心火;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肿,肝经风热;白睛发黄,黄疸(湿热、寒湿);目眦淡白,血虚、失血;目胞色黑晦暗,肾虚;黑睛灰白混浊,多为翳障,邪毒侵袭、肝胆实火、肝胆湿热、阴虚火旺。

四、目形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目胞浮肿:为水肿的常见表现,脾湿。

眼窠凹陷:多为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球深陷,伴形瘦如柴,则为脏腑精气竭绝,正气衰竭,属病危。

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称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胞睑红肿: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称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称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五、目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瞳孔缩小: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西药导致。

瞳孔散大: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白内障)、青盲;杏仁中毒以及西药导致;危急症病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温热病热极生风、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多属肾精耗竭。

目睛凝视:多属肝风内动,常有神昏、抽搐等,属病重;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胞睑下垂(睑废):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双睑下垂;脾气虚衰或外伤,单睑下垂。

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不升;吐泻伤津;小儿多见;厥病患者,神明失主。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

目瞤:风热外袭;气血不足,经络失养。胞轮振跳(眼皮跳)。

(二)望耳

一、耳之色泽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色泽红润:气血充足。

耳轮淡白:气血亏虚;耳轮红肿: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阴寒内盛、剧痛;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虚,精不上荣,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二、耳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耳郭厚大:肾气充足。

耳郭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郭肿大,伴色红:邪气充盛,少阳相火上攻;耳轮干枯萎缩:肾精耗竭,属病危;耳轮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三、耳内病变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耳内流脓水(脓耳):肝胆湿热,蕴结日久;脓耳后期转虚: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赘生小肉团(耳痔):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出如椒目(耳疖):邪热搏结耳窍。

(三)望鼻

一、鼻之色泽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生理:

红黄隐隐,含蓄明润:胃气充足。

病理:

微黄明润:新病:胃气未伤,属病轻;久病:胃气来复,属向愈。

鼻端色赤:肺脾蕴热。

鼻端色白:气血亏虚、失血。

鼻端色青:阴寒腹痛。

鼻端色微黑:肾虚寒水内停。

鼻端晦暗枯槁:胃气已衰,属病重。

鼻头枯槁:脾胃虚衰,胃气失荣。

二: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病理:

鼻头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端生红色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血瘀成齄。

鼻柱溃陷:梅毒。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①多见肺热、哮病,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②重病出现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提示肺气衰竭。

三、鼻内病变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高热日久、阳毒热深。

清涕:

伴恶寒发热、鼻塞:风寒表证。

常流清涕,量多,经久不愈(鼻鼽):阳气虚弱。

浊涕:

伴恶寒发热、咽痛等:风热表证。

常流浊涕,量多不止,气腥臭,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渊):外感风热、肝胆蕴热上攻。

鼻衄:

伴口干咽燥,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燥热犯肺。

出血量多、色深红质稠(实证):肝火犯肺、胃火炽盛。

血色淡红质稀(虚证):脾不统血。

个别妇女鼻衄随月经周期而作(倒经):肝郁化火犯肺、阴虚肺热。

赘生物:

柔软半透明的光滑小肉,撑塞鼻孔,气息不通(鼻息肉、鼻痔):湿热邪毒壅结鼻窍。

(四)望口与唇

一、望口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形色:

口角流涎:小儿:也称“滞颐”,属脾虚湿盛;成人:中风口歪不收。

口疮:口腔内膜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周围红晕,局部灼痛:心脾积热;阴虚火旺。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片状白屑,状如鹅口: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②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虚证;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人:肺气将绝。

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实证;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痉病或惊风;兼半身不遂:中风入脏之重证。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邪正交争;兼见角弓反张:破伤风;新生儿撮口不能吮乳:脐风。

口僻:口角歪向一侧:风邪中络、风中脏腑。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疟疾初起。

口动:频繁开合,不能自禁:胃气虚弱之象;口角掣动不止:动风之象。

二、望唇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色泽:

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深红(干燥):热盛(伤津)。

红肿而干:热极。

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青紫:血瘀证。

青黑:寒盛、痛极。

形态:

唇干而裂:燥热伤津、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其色淡红: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

唇边和人中生疔,麻木痒痛,人中疔。

久病人中沟变浅,口唇翻卷不能覆齿(“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属病危。

(五)望齿与龈

一、望牙齿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色泽:

洁白润泽而坚固: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牙齿干燥:胃阴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见于温病晚期,属病重。

牙齿枯黄脱落:久病者多为脱骨,属病重。

齿焦有垢: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

齿焦无垢: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动态:

牙关紧急: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

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痉病。

睡中齘齿:胃热、虫积、食滞,亦见于常人。

二、望牙龈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色泽:

淡红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红肿疼痛: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炎。

形态:

牙缝出血(齿衄):外伤、胃热、肝经火盛、阴虚火旺、脾气虚弱而不统血。

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牙宣):肾虚、胃阴不足。

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牙疳):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六)望咽喉

一、望咽喉色泽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咽喉色泽: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雍盛所致;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阴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咽部淡红漫肿,多由痰湿凝聚所致。

二、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咽喉形态:

红肿:

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有黄白脓点,咽痛不适:①风热外袭,邪客肺胃。②肺胃热盛,壅滞喉核。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气血凝滞。

喉痈: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身发寒热: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

成脓:

咽部肿痛,若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脓已成。

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脓未成。

溃烂:

咽部溃烂,分散表浅,周围色红:肺胃之热轻浅或虚火上炎。

溃烂成片或洼陷,周围红肿:实证:肺胃热毒壅盛。

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久不愈:虚证:气血不足,肾阳亏损。

伪膜(假膜):

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病情较轻: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

白喉: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伴犬吠样咳嗽、喘呜:儿童多见,外感时行疫邪,疫毒内盛,或热毒伤阴。

真题:多选题

.“水曰润下”比类肾的功能,指的是A.藏精

B.主纳气

C.主水液

D.主生殖

.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变化的因素是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肾的气化

D.小肠的泌别清浊

.气对尿液、汗液的调控作用是A.温煦作用

B.气化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起于胞中的经脉是A.任脉

B.冲脉

C.带脉

D.督脉

.寒邪的致病特点为A.易伤阳气

B.易凝滞气血

C.易致筋脉挛急

D.易致腠理不密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心血瘀阻的原因主要是A.阳气不足,血脉寒滞

B.痰浊凝聚,血脉不畅C.心肝火旺,灼伤心阴

D.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

.肺气失调的病机主要为A.肺失宣发

B.肺失肃降

C.肺气虚损

D.肺失濡润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A.水火既济

B.精血同源

C.藏泄协调

D.阴阳制约平衡

.脾气虚损的病机是A.运化无权,纳谷呆滞

B.升降失调,清浊不分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统摄无力,血溢脉外

答案:

.答案:AC

解析:

“水曰润下”比类肾的功能,指的是藏精、主水液。

.答案:ABCD

解析:

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变化的因素:肺的肃降、胃的降浊、肾的气化、小肠的泌别清浊。

.答案:BCD

解析:

气对尿液、汗液的调控作用:气化作用、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答案:ABD

解析:

督脉、任脉、冲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一源而三岐。

.答案:ABC

解析: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答案:AC

解析: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消谷善饥、溺色黄。

.答案:ABD

解析:

心血瘀阻的原因:阳气不足,血脉寒滞;痰浊凝聚,血脉不畅;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心阴虚的原因:心肝火旺,灼伤心阴。

.答案:ABC

解析:

肺气失调的病机:肺失宣发、肺失肃降、肺气虚损。

肺阴失调的病机:肺失濡润。

.答案:BCD

解析:

肝与肾: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答案:ABCD

解析:

脾气虚损的病机:运化无权,纳谷呆滞;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升举无力,中气下陷;统摄无力,血溢脉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wiw.com/kjsczz/150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