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灿实习生赵鑫娆通讯员穗消宣直播间买假货后被拉黑,销售人员故意隐瞒购房新政策,健身卡转让难……3月11日,广州市消委会举办年“3·15”通报会。会上公布了年全市五大投诉热点及典型案例。热点一:直播带货投诉量骤增案件调解成功率偏低近年来,随着某音、某手等短视频以及社交平台的兴起,直播带货的销售模式备受追捧。在网红主播的“粉丝效应”加持下,直播带货创造不凡的销售业绩,但随之也引发直线上升的投诉潮,其中直播间主播的虚假宣传、商品售后无保障、不按时发货等问题最受消费者诟病。据统计,年广州通过消委会受理直播带货的消费投诉共宗,比年增长了三倍多。与在传统电商平台购物相比,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等渠道购物发生纠纷的消费者,普遍面临主体难找、证据难寻、渠道不畅等困难,此类案件的调解成功率也偏低。典型案例:某手直播间买了羽绒服,结果是丝棉,要求退货后被拉黑消费者曹先生在某手平台的直播间看到一网红主播介绍“性价比之王”的某品牌“重工羽绒服”,宣称是符合国家标准,含绒量超过90%。在主播一番天花乱坠的宣传攻势下,曹先生花了元购买了一件,打算过年回老家时穿。货送到后拆包一看,曹先生发现外套的内里只是由丝棉填充,根本不是羽绒。为此,他先是向主播反映,但对方不承认有误导宣传,并表示售后服务由商家统一负责。曹先生又找到商家协商,对方起初同意退货,但随即又反悔,同时还拉黑了曹先生。无奈之下,曹先生投诉至广州市消委会。当前,网络直播处于一个爆发期,各种直播平台为抓住“直播营销”的新风口,大量吸粉引流,怠于履行平台准入把关责任,进驻的主播良莠不齐,销售的商品好坏掺杂。为冲刺“成交量”,不少主播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互动即时性的这一特点,在宣传时打“擦边球”,不仅对商品的材质、质量、功能以及效果进行夸张性的描述,还会玩起“蹭热点”“张冠李戴”等花招误导消费。案例评析:绕开电商平台风险和隐患大广州市消委会发现,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进行直播带货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播过程中,主播推荐相关的商品和购买的电商平台,直接引流至电商平台;二是,在短视频或直播屏幕下方附上购物车,消费者点击链接后跳转到其他平台购物;三是,主播在视频以及评论中附上私人联系方式,绕开电商平台,引流到其他网址或直接通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wiw.com/kjsczl/20193.html
------分隔线----------------------------